前陣子跟琬惠姐固定的中醫交流,提到咳嗽的治法,我拿出紙筆畫了一個十字分成四個象限,講述我開傷寒方治咳嗽的大方向。
十多年前學針灸的時候,有一次咳嗽就嘗試用灸法,用的是子母配穴法。當時是濃黃痰,就先用瀉肺的方式。灸了大概十五分鐘吧!痰馬上從黃濃變成白稀,然後鼻水不停。覺得可能是瀉太多了,又改回補肺補一些回來,結果又開始偏黃,這樣來來回回弄了很久才找到平衡。
當時印象很深刻,了解到為什麼俗話說醫生怕治咳。
肺是一個很嬌貴的臟腑,太熱、太寒,太濕、太乾都會造成咳嗽,所以在治咳的時候,至少要知道開的藥是要往哪個方向推,並且適時停藥,才不會造成譬如本來太濕變太乾,又治成另外一種咳嗽。g;
以下是我在判斷咳嗽的時候,常用的基本辨證。
是否有表證(怕冷怕風,脈浮,或見頭痛肌肉痠痛)?
有表證:
|
|
濕 |
乾 |
|
證 |
鼻水、痰多 |
痰少,鼻水少 |
熱 |
鼻水和痰黃 |
小青龍+石膏 |
麻杏甘石 |
寒 |
鼻水和痰白稀 |
小青龍 |
X |
無表證:
|
|
濕 |
乾 |
|
證 |
鼻水、痰多 |
痰少,鼻水少 |
熱 |
鼻水和痰黃 |
苓甘五味薑辛湯+石膏 (上逆->加杏仁) |
麥門冬湯 |
寒 |
鼻水和痰白稀 |
苓甘五味薑辛湯(喘咳) 苓甘薑味辛夏仁(喘咳+上逆) 苓桂朮甘(剩下痰,咳不重) |
X |
寒熱難斷:鼻涕和痰一白一黃,或是黃白參半,可能是少陽證的寒熱往來。若無明顯柴胡證,我會先處理病人較不舒服的部分。譬如說,如果病人痰黃但鼻涕白稀,流不止,有表證,我會先開小青龍等鼻涕止住,再處理其他症狀。
久咳:可考慮補腎法,腎氣丸;真武湯+生脈散;中焦寒可以考慮理中湯+生脈散
這個整理只是提供一個方向讓讀者理解如何去拆解傷寒論的方,不是包醫所有咳嗽。譬如其他像是有點像小青龍加石膏的厚朴麻黃湯、同樣是寒飲但主證不同的射干麻黃湯,胸口肌膚甲錯又會煩躁的葦經湯,咽中如有異物咳也咳不出來的半夏厚朴湯等等,都也是臨床上很有機會用到的藥。但是,有些基本的正確要先建立。如果今天是咳嗽痰多白稀,你卻開麥門冬湯;病人乾咳痰少濃稠,開了小青龍還問說不知道為什麼沒效。這種連基本盤都沒有答對的,你敢說你是學傷寒論學經方的,我都不敢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