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邊很多人吃了炙甘草湯

有些不同的效果

不過總括的來說

還是跟補血脫不了關係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中醫師的臨床資料

有提到他對於炙甘草湯在古代用法的推測

他提到炙甘草湯以前也許是在戰場上

當傷兵大量失血必須要立刻補血的時候

便能夠立刻用大量的地黃、阿膠補回來這些血

而因為大量的滋陰藥非常難消化

所以又放了桂枝湯結構進去

讓這些滋陰藥可以順利的被吸收

 

既然炙甘草湯是如此強的補血藥

就不意外他做成丸劑之後也能達到這麼好的補血效果了

 

丸劑本來在中醫就是藥緩力專

既然不是一次大量失血

這樣一帖強力的補血藥用丸劑的方式吃著吃著

也一定會達到很好的效果

 

另一篇文章有提過

炙甘草湯丸劑和湯劑都一定會比科中來的有效許多

畢竟我們平常看滋陰藥就是一些黏黏稠稠的東西

把它變成一堆粉

哪裡還看得出滋陰藥的影子呢?

 

以現在的臨床來說

炙甘草湯一般會開在貧血、心臟病或是當作人虛的時候的補充劑

 

當然這還要配合中醫的主證框架 

譬如說以心悸、心臟病或是體虛

一位老中醫教過的辨證方法

是看是否有「虛里跳動」

  

《類經》卷五張介賓註:「是為十二經之宗,故曰脈宗氣也。」

「虛里跳動,最為虛損病本。故凡患陰虛、勞怯,則心下多跳動,及為驚悸、慌張者,是即此證。」

指出心跳有關宗氣的功能,心跳過甚則稱「宗氣泄」。

 

當病人有這種主證的時候

炙甘草湯變會極為有效

 

<藥方結構>

從炙甘草湯的藥方來看

甘草四兩(炙) 生薑三兩(切) 人參二兩 地黃半斤 桂枝三兩 麥門冬半升 阿膠二兩 麻仁半升 大棗十二枚(劈)

簡單的來說

桂枝、甘草、生薑、大棗形成了一個類似桂枝湯結構

在傷寒論裡

用桂枝湯結構來帶動補藥是一個很經典的做法

幫助消化把吃到的補藥順利的從脾胃吸收後散到全身

而裡頭其它的滋陰藥已經很多了

把芍藥拿掉增加往外推的力道也是合理的

剩下人參、地黃、麥冬、阿膠

補氣的補氣 補血的補血 補津液的補津液

麻仁在歷代有許多考證

不過就姑且把它當作在陰虛的時候 也常會伴隨著輕微便秘

所幸就加點潤藥幫助排便也很好理解

 

有著桂枝湯結構這樣強力的火車頭

載著不管多少貨

都能夠把它送到該去的地方

這就是炙甘草湯奇妙的地方

 

在近代的一些補藥

常常發生所謂的呆補

為了要讓一帖藥更有療效 放了大量很補的補藥在裡面

甚至什麼昂貴的藥材都放進去了 龜粄、鹿角什麼的絲毫不手軟

龜鹿二仙膠已經搞得現在街頭的阿公阿罵 叔叔伯伯都聽過了

希望用了越補的藥材 看能不能就越能補得進去

但是其實很多因為脾胃不夠好

而都吸收不了 只是白白浪費了這些藥材

 

而炙甘草湯這樣的結構

用桂枝湯底去帶動滋陰藥

便更能顯出其難能可貴之處

 

另外還有一些觀點

說炙甘草湯是陰陽兩補 氣血雙補

這當然也很好理解

把桂枝湯結構當作是補陽 加了這麼多的滋陰藥 不就陰陽兩補了?

裡頭又有滋陰藥 又有桂枝湯結構和人參補氣 不就氣血雙補了?

 

在這幾個月的臨床

有人是心臟的毛病吃了心臟變有力了

有人是熬夜吃完沒有什麼疲累感了

有人血虛生風的皮膚病吃了吃也吃好了

有人吃了整個精神體力都變好了

我想這都是因為炙甘草湯的超強補血效果造成的

arrow
arrow

    小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3) 人氣()